|
发表于 2014-9-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河北秦皇岛来自: 中国河北秦皇岛
: M* b. A* Y" @; \! I
1 W. ?! j- V+ g/ h7 F, r7 \3 d' V* O
. a- ]9 T; ] p$ {/ W+ |' }' U$ I. I) h) \. r, h9 t& i' u
& n; w& t' [! P! a1 P A0 ]4 D
# l! I/ q& @4 D. v2 t9 @0 D, M
击球的五个环节:判断、击球位置、击球时间、击球距离和调节球。这个内容我的师傅岑淮光以前讲过,《乒乓世界》也发表过,但这么多年我还是有一些新的体会。我和他讲的题目一样,但讲的东西不完全一样。这是一些打乒乓球的基础性道理,希望能够对选手潜力开发、加强理论知识有所帮助,我希望大家不要完全凭感性打球,而是用“理”来打球。
/ D4 U3 m5 R4 e! Q$ V) b4 s: S& ?. ^, n" ~; e7 L
- `3 h" v! h1 j# f+ z+ j6 |
? Y N, x0 S2 a @; ` g
“判断不好,踩着凳子也压不下去”
1 a& }4 l9 X# O! c! i3 n7 r! f" H5 |# O; z
; `2 r% s8 V, \3 h/ N" q
B. y- B, [3 h3 K第一个环节是判断。
: F0 w% t2 l+ q1 b; U( I$ h; }& ?- ]( V8 K
# J! G- M$ B1 `0 |2 Z- N
m4 u% p3 [ e' J: B" y
判断的生理机制是,当我们把对方打球时出手的方向、球的旋转以及球的位置判断清楚,这一系列判断的信号就会通过眼睛传导到大脑,如果大脑得到很清晰的信号,就会发出指令到你的四肢。信号越强,指令越清晰。 0 K2 p/ M, N/ ~) z
" N7 w2 _1 _6 g9 T8 A" J- N8 z+ @4 E3 I+ V1 K
% y1 F% w5 x [8 \7 L, ^: g专业选手通过条件反射做出的判断比较多,这些判断转化到动作上相对准确,也容易放松。如果判断转化到动作上相对准确,也容易放松。如果判断的信号模糊,指令也不清楚,就容易产生紧张、僵硬。所以大家开玩笑说接弧圈球时,看人家拉得转,就开始架肩膀、架肘,最后又抬脚尖,那时候给他一个凳子踩也压不下去(球),因为这跟判断有关。 6 o6 H2 Z8 L6 D7 z1 `( p
2 F0 B8 v& j5 w- \$ m/ F& Y* w$ A+ K, ?
- N U0 i5 x! K+ y2 }
8 ?+ Y1 _2 ~% C K% m; D, h# g
0 Z1 ^5 G" s' g
9 Z, N) [5 u0 n- k" B" e
+ j3 A5 M* @' E" |/ j& C1 P- q% f判断有两种,一种叫预判,一种叫盯球。预判是根据自己打出的球,在落点和线路有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根据对手击球的习惯做出的判断。这样对方回过来的球基本上在你的“服务区”里头,下一板就比较容易按照事先的设想去击球。但如果你打的是板肉球、怂球,可以任对方随意回击,那你的套路就形成不了。 r( s+ O, W Y. b& ^: [
6 z9 Z! N. A# t& W; ]# p
2 M$ r: A( U' E& e, l' U% N4 o/ B
7 M2 b# ~+ g2 t' @- c! C+ }举个例子,原来日本队有个打直板两面攻的选手叫河野满,打过男单世界冠军,他打球挺奇怪,力量不重,但正手上完步还能再侧身。当时我看不明白,心说这步伐太快了。后来再看时不然,河野满基本上是两条直线打得好。打起对攻来,反手“啪”一板直线,又快又直,对方很难再回直线,然后正手双带对方一个直线,对方也只能回斜线,两板后他几乎闭着眼睛侧身就能打。他得线路清晰,所以预判就容易。
+ t1 c) }- l3 x% H) `# E4 M; ^
5 \9 n; O: [' m* H A! l8 b: q _0 y8 X+ |
/ s( |# A2 {+ K" C- {% y
预判可以找一些规律。如果我发球发得很转,对方根本挑不了,那我下一板就准备拉下旋或台内挑。如果我发侧上旋,对方很难暴挑,只能轻挑,那就可以集中力量准备下一板打上旋。再比如我发球,对方回来也是长球,如果我还站在原来打短球的位置上,则说明预判没有跟上。预判是击球质量的保证,有质量保证的球打得多就会形成自己的技战术套路,甚至自己的技战术风格。
% C* t( D, {9 i3 L1 \4 A' h" X3 b: H7 J& F8 P
! s- a4 _1 b5 U3 p) n9 Q$ S
8 H. Z4 u- \' \) A2 U
6 j) D9 }3 L" f% [* p$ |8 c x' Z' {; Y* \+ k# ?7 \2 O
6 q9 ]3 y P/ X4 t# V: @$ `: M* w. _5 _: X
再说盯球。顾名思义,盯球就是盯对方击球,盯球触板的一瞬间。但盯球里边我们也存在好多问题。比如盯对方动作的全过程时,受对方假动作的欺骗,或者回球吃转,这是盯球方法有问题。 ! E w# O+ ~+ _. N: m+ w
, B# b3 ]7 c8 W1 j8 L' t
- k- R/ D4 C6 U3 }) F }: n% ?9 J1 T
平时有的人打球比较懒,不盯球,总按照自己的习惯落点和固定线路打,你让盯球,结果比不盯球还慢,其实是因为没养成习惯。最开始盯球的时候可能动作慢,几个月后形成习惯就不慢了。 0 |) X( n1 g& q
; V: S2 s# B3 l' l
0 P* y+ [3 b) G5 _" I
7 ?+ Z: ~6 l- t n盯球的方法,主要还是盯对方出手的一瞬,盯对方对球摩擦的方向、旋转和快慢。以盯发球来说,首先要盯对方击球的位置。举个接高抛球的例子,以前北京队和浙江队打比赛,浙江对有个运动员叫何志文,那时他的高抛发球扔得特别高,一起手就扔。他扔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也跟着他的球出去了,一直从上往下瞅下来,当他球拍触球时候,觉得特别突然,根本看不见发的什么球。后来我琢磨,虽然他扔得那么高,但他发球的位置没变,我就盯他球拍触球的这一下,眼睛平视,只盯触球。用了这种方法以后,马上就有用了。这说明盯球要盯位置。 $ d# u$ m" Z9 F3 n( Z3 F
) a0 M5 p3 v# F7 F% a+ V* i2 y
" p4 Q: m; @( N5 i& }+ \
/ Z; z a7 x6 s; H
其次就是盯对方发球时球拍的板形。比如说对方发不太转的球,板形肯定要立一些,发转的下旋球板形肯定有点躺。再就是盯对方用力的方向,触球这一下到底往哪儿使劲?侧着使劲是侧旋,往下使劲是下旋。发下旋时,有人手上动作是先往下走,再向上挑,可能第一下是假的,第二下是真的,也可第二下是假的,第一下是真的。这个时候一定要盯住,看他的手到底往哪个方向使劲。
; ]) J5 G3 v! {. y- \1 \5 T
$ L) W8 |, a, m& A" |: V( D
, Q1 m: ?8 [) J! ?
3 y- E6 r( f n" Z0 s- N再次是盯球速。转球与不转球相比,转球速度快,是直钻的;不转球由于前进的阻力大,显然就慢,球是有点飘的。当然反过来说,高手练发转不转可以把不转球和转球的手法十分相似,这样发球的隐蔽性就比较大,在判断上也不容易。 , Y- O+ T* G. G0 O" A
( X* h, W6 N8 z7 R4 ^0 J
8 f' U8 _; A7 V/ O6 R! S
& e. v0 g0 T0 f1 v
真正批比赛还要盯球出不出台。举个例子,韦晴光打球很会动脑子,不管到哪儿比赛,他到是比赛的地点先看球台的反弹性能。看对方发球的第一跳或打球到哪个位置会出台,打到哪个位置不出台。
: }! A9 V$ i! u- ?9 |* o$ T) y$ J p& o! {
5 D* u1 h* e3 ^ b3 N9 h3 e% _ {# s. c7 g. l
就判断来说,既要盯球又要有预判,两者要结合在一起。盯球在第一位,预判在第二位。虽然打球强调以我为主,但不盯球的“以我为主”是睁眼瞎。判断要养成习惯,这是一个软功夫。
; q$ D+ p1 h0 f% `3 p3 I5 O+ Z' ~1 N" D: \
) j3 t% L; O5 j3 h
5 C! ^7 W) a$ [选手训练中判断如练得不好,比赛时吃发球了,经教练场外一指导,就会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接发球上。这样即使接好了发球,第二板也不会打了。所以说平常在判断上就要打下一个好基础,就像散步一样。养成习惯以后你判断对方打球的旋转和线路变化就容易得多,很多精力就可以去考虑战术的问题,水平自然也会提高一大块儿。 a. K; L# {( J% r1 R( H1 z( R
0 M1 n% H3 ] D" j( B
4 \" z( W( J6 e# t( ], Q9 w1 z+ X' h, @7 s a% f* Q
在训练方法上,我主张打球别只用一个动作、一种旋转、一个落点和一种节奏,连续打五、六板甚至七、八板,比赛中没有这种球。我比较提倡在练习中要发力,因为发力以后必须要还原,然后下一板才能继续打,增加击球难度。发力会产生变化,有变化才比较真实。 4 i3 f" H6 |1 H6 s: U' l1 {
' u% X* n" v4 e4 _ C, ~
) d" v& d, ~3 L( f% }0 O2 R0 n8 T
2 a& O4 r* X) j; i% I7 U9 }5 Z* W5 b0 {( R5 ], {3 ^
+ q) f9 v! o+ L9 X1 E: v6 b6 j6 O
A6 a4 n9 G# c% G
* ^3 @, o# K! N$ E; }3 t7 d% m“站位不要太近,取位多用小碎步” . o$ r# M W! b! P; j1 s
& F- y) b0 n$ V) }
( \. W: J- P: s0 c2 e! i2 u, k
7 y" B9 |7 Q8 l第二个环节是击球位置。 8 h' C' J/ z& `$ L9 o% K' @
. n$ {1 b8 l$ Z& n) t0 p- U, U
5 `" N* z; p- F0 D( d \ }" P
2 r" Z: y) p" `4 e. O( P# d& y5 B位置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站位,一个是取位。 9 D, F v, S1 q! m# o3 U5 u2 m
( E' s) y+ ?) l5 |, ?, M
! k" x5 o! Z- q3 W: c+ Z
; U6 C" b8 W# }
6 H7 t! e3 S8 z+ y$ y1 J( A1 V- n8 ~1 J- E
3 m0 g& k3 {9 M- E
: `1 G$ W" [' |( N& ^站位就是击球的人与球的位置、人与球台的位置。打球要根据不同的打法、不同的身高,在最舒服的位置上击球。 ( ~1 ~1 ~" Q2 i2 Y# `0 d( g
. f$ F4 S" h8 }1 d8 z' y4 P1 f
8 i& Z- O6 g# v3 q. o6 V
! _- j( C- }! R8 a
就身高说,王励勤1.86M,他可能站在离球台较远的位置,上去来得及,后退也方便。在这个位置上他击球最舒服,用得也最多,这个位置不是他击球的基本位置。像邓亚萍,矮一些,站得就更近一些。因为她如果站远了,短球可能上不去。
6 t, a( l% j! ^! I5 J8 D
8 T% V: \+ w9 @0 A4 d ]5 L$ M2 u
2 c, ]$ @! f' p2 s0 ^9 f! r- R除了身高,基本站位还要看选手的打法特点和一些习惯。比如发力较多、跑动比较好的选手,可以站位稍远;自己发力比较弱,但借力球好的选手,站位就略近些;跑动范围不大,侧身较少,正反手两面实力比较均衡的选手站位就靠中间一些。 # t5 m5 g& ~2 a# I+ R
0 ^3 f6 a* q* q) k. d [
5 n+ i9 e+ f; W9 Q, r* D# h. s8 F. w6 n- I
站位是要有调节的。比如现在有许多人认为,人站得离球台比较近,可以加快速度。这是片面的,它没有想到如果对方来球较拱,击球顶板,站位太近容易发不上力。这务必要退出来。 7 m) a: O; h0 x9 v
) N l$ z6 W4 {
: J! _$ m& D# Z- R6 g
" m' @" j4 {0 |# i4 |为什么和大家谈这个?我教学的例子成功的多,失败得也多。比如北京队有个打直板正胶的,很好的球就是赢不了。后来还是我给他看出问题----站位太近了。站近了会怎样。
& T! _" v$ m H" t v& d; V2 y0 p. _" }/ i8 P
3 W4 o( L4 {5 J" |
* k9 r& D4 R8 W( O% ~人在移动的时候,往前移动的速度是最快的,横向移动的速度其次,最慢的是由前往后跑。站位近了以后,被人家的球顶住就是由前往后跑,整个移动就慢了。所以说,站位不能为了图快而太靠前,一是失误较多,二是发不出力。 1 h) T( Q- _: X% C) J d: v
* f# M% I1 a& W4 W6 ^/ @
- ^6 @, H1 x4 |3 q* K
- [+ U8 S: j5 ^: ^/ |6 {# c; J4 y
) @, b; k" a3 ?1 G3 [ \
0 @4 p5 a/ s) E1 P' Q1 U% C& K
1 O5 j+ M3 _6 n+ h# [- t再说取位。取位按要求来说,身体要倾斜,尤其是正手的动作,球、手、身体基本上要成三角形。如果成为一个弧面的话就很难打,发不了力,身体也没有重心。
1 z9 W2 U9 z5 z4 \% i, U' @) P4 l% `% W5 M7 m' [" b
- x! C, K' Z$ j
) [, u1 _ n. e- K一般教练教球是的第一句话就是要让我们身前击球,不能身旁击球和身后击球,因为不符合击球原理。另外一点,打球时不能离身体太远,那样容易失去重心。一般只有处理台内短球时,手与重心才有分开的可能,剩下大部分的球、重心和手应该是一体的。 ! ^3 U8 V) d7 ^
& x! z- C7 r$ D4 K% D' ~$ Y# n
6 i9 ?( _! U" m+ Z8 E' [1 K: S5 ? n
" S, j* r$ G% v0 L- V出手的时候,重心和手要有同一性:同一时间和同一方向。球打得越好、越高级的人,同时也打得越简单。因为她重心和手的方向是一致的,非常协调。再如侧身挑打,谁能够脚下悬空,没有支点把球挑出去。 4 A. H; v. U0 H y% K e
N0 J( e( f- m' l. u8 X7 ?+ y0 e6 p7 I5 v- n4 B* `; ]
Z9 n9 E. Q, ?) G8 E8 k
再从取位的步法上来说,专业选手的大部分步法问题不是很大,但大家比较容易忽视的是小碎步(垫步)。许多人都怕对方往自己的中间位置来一个又短又高的球,动都不会动,等正手侧过身来,球已经很低了,没法打。所以往往随便用反手乱一板。这些其实都靠小碎步调整。小碎步用得最多的情况是向前、后以及斜上、斜下方的移动。
! g ~" E! z' N. ?5 V2 O) x* r0 Q" ~: e* K! p4 L s
2 v; c z+ ^. o6 b9 y
- d$ u/ I: Q |. F
蔡指导举过一个侧身以后赶正手位的例子。正手侧身以后(以右手为例),重心压在左脚上,很多人从这一步就开始往正手位赶,但这时他的重心离球台特别远,看上去非常狼狈。比较好的方式是,侧身以后应该先用小碎步调整,垫一下后再动,一边上步一边转体,非常舒服。如果侧身后重心压死在左脚上不还原,没有小碎步的意识,就做不出后面的动作。
5 T+ ?# z/ y! {+ q' ?' [
% D# J5 n! N& Z M) h8 P% U2 E: k
4 v' y6 ^$ g/ M' ?2 ]
- U0 I ?5 _% X( ^再讲一下取位时重心的问题。一个人打球重心应该往下压,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脚上受到这种反作用力,就像踩弹簧一样,从下往上顶出来。像王励勤这点做得就比较好,他拉球就能拉住劲,就在于利用了这种反作用力,腿由后往前蹬出,身体的力量也释放出来了。这样打出的球就比原来快了一点点,不然等到球来了之后再往下压重心,力量就不能完全出来。在这个环节上我教了25年错球,这几年才算比较清楚。
4 H6 i5 S2 s- _1 |9 W5 y. V+ E9 i2 E+ T! U5 y
, ?; n+ L. c% U3 T* F; U8 ?- P( C/ _
4 ~8 q2 d8 I: l/ g2 k' l! h; D
: G* c# X( r m5 D
; P0 I: G- N! j9 A% }4 t, \$ z; {9 O! A7 @5 m, I
1 s4 q5 a7 `- U0 U$ D不要“假快”,要“真快” ! s7 c) U, g' t- ~2 w# R
0 J e" e: q. P9 _+ { P% ^
0 ^4 |9 L5 r8 M# |
) G# H5 s, \) i! f0 H第三个环节是击球时间。
4 F9 J9 F0 m7 v Y4 z9 f
2 |/ x3 `& Y p; L- u. H3 h1 j" W! H9 l+ o! M2 W
. `! h$ E, @8 g击球时间是个大菜。一般打乒乓球有五个击球时间:上升点早期、上升点晚期、最高点期、下降点早期和下降点晚期。
6 b8 j/ \! H, q& o$ X7 P" O3 i! E9 i# y2 a3 L' f
/ I7 R, V5 G; k: {
& o. ~" J- {# v- n; U上升点早期借力相对容易,但是这个点因为比球网还低,速度又快,所以处在这个点的球很难发出力来,无谓失误也多。如果在这个点击球算快的话也是“假快”。好多人“假快”----包括王励勤,击球点离身体太远,发不出力。王励勤的反手解决得还不太好,就是“假快”,当然我也有责任。何时击球点离身体不太远,能借上力了,反手就好一点儿。所以大家还是要“真快”。
1 a5 J F3 n/ @2 }: k' K4 u3 A5 W4 ^: f" u4 M
: h3 a' a$ P+ X/ T t
7 x$ a3 s7 ]: p6 m上升点晚期是击球最好的点,因为此时对方旋转还没有完全出来,击球又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这个点好发力,也好借力,而且出手速度快,动作也隐蔽。王皓的这个点打得比较好,是“真快”。我们也可以回忆一下,打得最痛快的球几乎都是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用于主动进攻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个点作为主要的击球时间。 1 X# f" U! e2 y# ^
) D- T1 `- \4 w0 b
; M* x4 C$ |9 ? D; O* i) C! F$ g+ s9 D' Q$ N1 e6 [ t% L) n
条三个是最高点期。最高点打球可能是最容易、最稳定的,因为有更充足的准备时间,球的弧线也最高——比球网高得多,这是优点。但也有缺点:球的旋转出来得最多,容易吃转,在最高点打球,对方也相对好判断,出手没那么隐蔽。如果把最高点当成主要的进攻时间,可能有点落后,球也没有那么大的威力。 2 a. t3 q5 r7 M; [# a
$ i; \( L, G) z# w
" R! d! w6 n6 s4 _ h( }
" s8 y" M+ h8 h( A- ~* ^4 d下降点早期,在对方的旋转比较强,自己本身发力出现困难或者需要调节的时候,往往打这个点。可能打削球用这个点更多一些。但是打削球我也主张别总在这个时间点击球。如果全是“海底捞月”那球就太慢了,光看着好看,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咱们应该表面上“钢”,骨子里也“钢”。比如陈新华的削球就比较好,个子也高,削得就比较快。
) M* c6 ~! O( @$ r
: p4 }) l: A2 k) q% Z# @" {5 \
4 e& ]' k8 N: v' ~; x/ `: p/ ~) K, F. @& L8 y S: H
下降点晚期是最不可取的,这是一个辅助的击球点,除了放高球、不合位的球用以外,别的球尽量不要用。选手在下降点晚期打球,必须加强旋转,才能把过高的弧线压下去,要拉转的,千万别搓。
: U. L6 ~- G. F3 h- Y" r& R" N! _- t) m
* o' {/ W0 z& X: T+ b2 M" O0 t3 U5 F& K4 F
! q7 m1 z5 G3 f/ A5 a! [3 c6 W- }
( R& U$ m$ A# }* O( c* d' i5 Y4 I% d. F
# c7 j( ]; i$ t' b# u( ~- a
我再介绍一下接弧圈球的诀窍,也跟击球时间有关,分三个部分:
8 e) z7 \" v4 g: f( g/ d( D# d' k* L4 O1 @/ N
8 Y9 e0 O# M& m/ C
8 I7 V& J, [$ o! P. K" A# M第一,对方如果拉得比较转,防守的击球点要和球网一般高;如果我想发力回击,就在一个半网高或再高一点的位置击球;如果对方的球过了两个球网的高度,那它的旋转就全出来了,王励勤也难压住,只能直接打。
: j% H( R/ n* F. I7 n) [: d! [* e: d1 M: f \! i u. ^5 T
% c8 \- k& U @4 G4 u) x+ h" g9 t! m
第二,控制球的弧线,不能完全靠压板。有的人接弧圈球的板形压成了180度,蹭到薄皮算好的,剩下的不是拉漏了,就是打到板边了。其实我们不用压这么狠,要把弧线控制好,一是靠击球时间,二是靠身体和手的用力方向,也就是重心帮助手往下压。身体重心的作用有好几个:稳定上下肢;帮助发力;帮助调节手型。光靠手有时控制不了弧线,而重心对控制弧线长短、高低的作用特别大。
! Q' z' Z- C9 F) t) y
% H# z3 z: D4 F! }: K5 P# j% P
) X8 H! I% h: l$ v+ A6 k- R, f. Z0 d& p0 u' ~4 i
第三,反手接弧圈球的时候,要学会往下横向发力(以右手握拍为例)。现在好多人教球时经常说反手动作应该往前,但动作太往前就容易往上,往上就容易出界。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接弧圈球的时候,反手其实是往右用力,这样反手接弧圈球,反拉反弹就容易得多。
% P# F* D4 b$ |1 ^' s“打什么样的球就选择什么样的距离” 0 d) d7 L$ m E' @. L; g. P, ^8 H
' o9 j: Y; _$ r6 X- I
% r0 a1 s9 l7 B! ?
7 j# C r O3 [8 I* {
第四个环节是击球距离。 / v. B t& c0 J5 V. E% U
% ~8 ? N3 d1 S' [6 {5 M! X+ G9 c5 V5 d
% a+ d; L- T3 x4 i3 o击球距离主要是球与板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越大,发力越容易,力量也越大;但失误也多,不容易稳定。反之,距离越小,发力越难,但是容易借力,也容易调节和控制。根据这个理论,应该是打什么样的球就相应选择什么样的距离。
1 ^1 Y1 G/ r4 E- p# D0 e如果机会球,球与板之间的距离就应该大一些;相反处理台内球如果还用那么大的距离,打过去的球肯定不转。 0 T n& G/ @0 I$ a& z5 ?: G; _5 }
2 r& E& E, g8 ]
( `3 e+ }0 K6 R/ `/ Z" r
/ ~, ]: e; E8 |' X. t3 Q/ O* N打球大概分四种上情况:一种是打机会球,一种是主动进攻,一种是快速相持,还有一种是积极防御。这四种球几乎概括了所有打球的情况。
5 C: K6 @. y9 v2 |" N1 F2 e机会球用大力量,肯定动作是大的,重心交换的幅度是大的,球与板之间距离也是大的,这就是合理的。但我要解释一下,幅度大的动作里要包含“小”,“吃球”这一下动作要上得去。不能说动作大,胳膊抡圆了,但触球的时候球拍是匀速打出去,这样的球能打出劲吗?应该是触球之前先放松,最后触球时再把劲使完,否则动作就会发僵。
( [: `5 O- d' f* i# }( C8 s主动进攻的球要用中等力量,动作、重心交换、距离也是中等的。快速相持与积极防御的力量更小一些,快速相持大概只用三、四成力,积极防御则用两、三成力。虽然我说得容易,可做起来并不容易。大力量与小力量还好区分,大力量与中等力量,中等力量与小力量有时候却不好区分。! c- k- W# [- b( l% K* r/ G3 Q0 s
这里有几个窍门要说一下。
( T' N' o( L: ?* b# {第一,打所有的球都要有重心的作用。打球为了让球转点儿,要“点”一下,有重心;搓球和推挡也要有重心。好多人只用手打球,不用重心打球。有些人劲在肩膀,脚底下是空的。就象胖人只是身上有肉,发不出力。正确的触球部位应该在板头。一是有力量和旋转,二是球打在板头,弧线出来很好。 ( [' I8 x1 {0 [1 @! J7 s
& [+ n0 V& X! ?0 I; s. q5 z- k4 A0 d7 g3 C0 i
5 l$ J$ b* U4 J* l0 g' x3 Q8 z! L
第二,打什么球都要“合”上力(借上力)。发球在借上力的点最舒服。接发球借上力好接,挑打借上力好挑,防御借上力好压……不光是借力,有时还借旋转。
" A I: T/ j% l2 L第三,打所有的球出手时力量都要集中。出手集中就能把球打透,手上的感觉要好很多。搓球、发球、推挡也一样,所有的东西都要出手集中。原来曾传强指导讲过,打球要“吃重”,讲得非常好,尤其在出手集中这一下要“吃重”。7 I$ ]$ \2 ` v0 d' e9 M* Q
0.9是中央台,0.91就听不清楚4 x' V. | n+ L, ~+ l) m
3 g6 B% j0 c+ D' D0 V4 g1 x3 m0 R5 c8 c" ?( X
- ^- H6 i: F0 Y% b8 @3 _0 g: g第五个环节是调节球。
" l- Q- o2 \ s
7 H4 \' X/ |1 q' Y3 B. U' G i: \' k1 J" b: R' V; Z
* ]5 G8 }7 k' X
调节球的感觉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内涵,这是最精华的部分,不看动作好不好看。
) T1 L! t1 @9 T: H6 ~$ R调节球时,不同的人可能在某一方面好一点儿。比如王励勤的正手好,王皓的反手好,马琳的台内球好。
* P2 J( m" o' u* v, @& o# V& j3 `大球和无遮挡发球的规则施行以后,对选手的力量要求比原来高很多。小球与大球相比,旋转下降了将近四分之一,控球下降十几个百分点。像孔令辉、老瓦的风格打小球还行,换大球以后受到很大影响,速度、力量不够。拿卧推来说,刘国梁、孔令辉当初推50、60公斤就费劲了,现在马琳能推90多公斤,王励勤能推100多公斤。选手的综合素质和专项素质越来越重要,起码你要跑得够快、力量够“杀”死对方。
) x9 y4 X1 p" g7 n9 X8 [乒乓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越来越精细,选手的水平也越来越接近。比如2007年世界杯的比赛王励勤对柳承敏————我说过好几回,如果王励勤的反手再弱一点儿,第一板质量再低一点儿,对柳承敏就该输了。. Y7 u) i: \0 e7 z7 @: d
我们处理每个球都会想到,怎么样让反手更冲,正手更凶,搓球更转,防御更顶,但要想命中率和质量有保证,就必须要调节和控制,不是什么球都能搏杀。
1 o" ^6 T/ W+ w4 e3 E+ x: A调节球的含义特别广。0 F$ O7 Q$ _. N9 V3 Z6 p
第一个叫摩擦调节。摩擦调节主要在于手腕、手指的用力。当然也有重心的用力。摩擦调节时要引拍,如果不引拍,手腕手指用不上劲儿。- L L+ a# _' x1 H! T3 o6 u
我觉得手腕加速带动前臂挥动比重心带动手臂挥动要快。举个打人的例子,如果我要打人,手腕不使劲儿,打一下对方根本不在乎,如果手腕用力,打得就疼了。再加上重心,与手腕在同一时间、朝同一方向用力,就如虎添翼。
5 V" F" n' t0 z$ }% }" Q摩擦调节里,我觉得摩擦的主要功能是解决旋转问题,不能误认为只要有摩擦,这个球就打得准。准不准还有一种对弧线的感觉。邓亚萍就打得准,好打球的弧线特别好。
& e. Q3 c: x& t& Y" r3 U第二个是板形调节。板形调节是一个非常高级的东西,以前谈得少,这两年谈得稍微多一点儿。压着板打台内球能打吗?肯定打不了,一打就下网。所以接发球相挑转的球就要“亮”一点板,挑不转球就要“立”一点板。( \: Q p9 g4 I% j) G, E
真正通过调节板形来调节球,没有什么球是攻不了的。当然这也有技巧。比如这个球是下旋,我通过亮板,通过敲击,觉得这球弧线够过网了,我肯定敢打。什么时候“亮”,什么时候“压”,是一个技巧,亮晚了球肯定出界,压早了球肯定下网。球下网多半是板形调节少,出界多半是击球点太“厚”。/ t& D8 u$ F( P+ b5 E7 ?
调节球里有很多微调,跟半导体收音机一样,比如说FM0.9 是北京台,FM0.91就听不清楚。上旋球里不太转的,就亮一点板儿,转的就稍压一点儿;不太转的球可能借力多,转得球发力多。板形调节特别重要,要随时调。
0 s( m; I, o' `0 n( [+ J7 A3 q' }' F( P- Q% f, z5 f2 K: v: G
1 x$ D7 G3 ~# X @
1 K# r1 c V3 K6 k( n第三个是力量调节。我把力量分成五种:大力量、中等力量、借力中发力、借力为主和卸力。大力量用于扣杀,冲杀高球和半高球基本上用90%的力量。有人主张还要用更大的力,但我主张用九成力就可以了。如果胳膊抡圆了,用十成力,球一旦回来下一板没法打。
+ {1 D. J: Y. \" I+ T$ s中等力量最看能力。主要用在主动进攻和连续进攻,六、七成力就差不多。借力中发力是一种合力,利用对方的力量和旋转,加上自己的力量和旋转,两个力合到一块儿。借力中发力好象是打回头球,其实根本不用使多大劲。对方用六成的力,我也用六成的力?我觉得如果用这么大的劲打上了也是偶然。用四、五成的力击过去球的效果跟七八成的效果差不多,而且前者的把握性还大。$ u! s7 K, D5 q+ O$ \" f# {
借力为主,多用在快速相持、快速防御和积极防御中。这要求出手的命中率。卸力多用于摆短和发短球中。有时候用生胶或正胶接弧圈也是卸力。学任何新东西,掌握任何新技术,首先要学会发力,学会发力以后于学调节球就容易多了。拿发球来说,不能因为想发短球就不敢使劲儿,轻轻碰一下。虽然短了,但对方可以随便打。我要先使劲,使完劲再忍,再往回收这股劲儿。- M- N( A2 w d
第四个是节奏的调节。现在速度是发展的核心,更确切地说是速度加旋转。光旋转强,速度慢,威胁不大;光速度快,旋转不强,威胁也不大。纯速度、纯旋转的年代已经过去了,速度、旋转、力量三者结合起来威力最大。目前来说,三者结合最好的是王皓,王励勤也在往这方面努力——相对来说他的速度和力量很好,旋转还差点儿;马琳的旋转很好,速度和力量差了点儿。5 {: c0 j% ]) M& d; ?
节奏的变化与旋转是相辅相成的,跟人家比快比不过就加转,转的适应了就加快,这是一门功夫,讲究套路。
- Y: C7 k: {- C. }
% ~7 Y& z8 Q1 K
; y' {& m0 _; c' F
( X8 k% a5 d J节奏说白了就是快慢,我们常说打球“一下一下的”。什么是“一下一下的”?王涛是生胶,我教了他九年,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正手近台快带——这不是我发明的,他以前也有,只不过大家是偶尔用,他经常用。第二是反手生胶的快拨,北方人叫“快扒拉”,这就是“一下一下的”,是“真快”。
3 n8 x) K. g" b$ F节奏跟力量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跟绕口令一样:“敌重我重”,就是对方发力我好发力,这种情况用得不多;“敌轻我轻”——这种用的也不多,就是对方轻的时候我发不了力,就再回一个轻的,这叫积极地控制和反控制。用是比较多的是“敌轻我重”和“敌重我轻”——分别是对方轻打的时候我发力,对方发力的时候我防御。在这里,我们要争取“敌轻我重”。
9 N H4 q0 ]2 L, g6 U% e" v4 x* @节奏上也是,一个是“敌快我快”和“敌慢我慢”。“敌快我快”相对容易,“敌慢我慢”有很多人慢不下来。同样道理,“敌快我慢”和“敌慢我快”与力量调节一样,快慢相互制约。就讲这么多,仅供大家参考。(张凡、姚远整理自李晓东为男二队的授课)
9 |& m* w; T: A: o r5 E# N! {2 s1 e( a2 Y7 b" n8 Y$ ]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