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文本特色,品味人生精彩 ——读高军老师的《在纸上的诗意游走》后 张光旭 高老师是著名的小小说家、评论家,近年来,在《人民日报》《文艺报》《诗刊》等百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多次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小说选刊》等转载,作品收入二百余个权威选本。个人已出版五本文学评论集、九本小说集、一本散文集,共十五本书。
《在纸上的诗意游走》是高老师2016年6月出版的第十五本书,第五本文学评论集。本书共收录了高老师近年来创作的60余篇文学、艺术作品的评论,本书从文化、哲学、美学、叙事等层面对文学格局中有重要影响的小说、诗歌、散文、童话、地方文献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度考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评论集。 读高老师的《在纸上的诗意游走》这本评论集,我觉得收获颇丰的有两点。 一、高老师的评论,不单单是空洞的高高在上的说教,纯理论性的枯燥无味的点评,而是,平易近人,从原作者文本创造的背景及其自己对作品的认知过程入手,以叙事的方式,追溯渊源,娓娓道来,如叙家常,给我们和原作者、作品搭起一座无形的桥梁,引领我们一步步走近原作者、作品,走进作者心灵深处,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了解所评之人,领会所点之作品。《沧桑往来经,即时横翠微》和《长篇巨构,家国情怀》两篇评论就是这一特点很好的范例。 《沧桑往来经,即时横翠微》。高老师下手没有直接点评作者、作品,而是独辟蹊径,不厌其烦地先介绍从高薇那里引出她父亲对写作的执着,当时高老师一笑了之,对此却不以为然。后来,高老师在撰写《沂南文学史》时,发现1986年,高薇父亲在《阳都》发表的一篇散文,觉得别具匠心,耳目一新,但可惜以后没再见他的作品,对此又不了了之,到了一次高老师参加县里评奖活动中,无意当中从高薇父亲一块工作的老同志嘴里,了解到她父亲酷爱写作之事,虽然在心中荡起涟漪,但依然觉得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创作不出佳品,没引起多大重视。直到有一天,高薇老师郑重其事地把父亲写的长篇小说《半面西施》文稿,送到高老师案头,高老师这才静下心来,聚精会神看了一遍,才恍然大悟,被八旬老人写作热情、写作功底、写作特色所折服。然后,不仅给此书写了“序”,而且从人物特色到小说行文变化、小说节奏、小说的照应、方言的巧妙运用、历史的细节,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析,同时,也对小说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恰如其分地点拨。 《长篇巨构,家国情怀》。高老师不温不火地先写一位长者捎给他一本薄三欣的长篇小说《三世梦》(草稿),犹豫后接过来,但无暇翻阅。后来,薄三欣老人竟然捎信来询问,高老师对此书的看法。为此,高老师不得不从百忙当中,用了十天的时间,看完此书。当老人登门拜访时,高老师实心实意地和他促膝谈心,把自己对小说的看法和建议毫无保留说了出来。萍水相逢,高老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老人甚为感动,临走时,恳求高老师有时间,一定为书写点东西。因为事务繁杂,高老师还没来得及动笔,老人又把修改后的《三世梦》电子稿亲自送了过来,请求高老师给以斧正并写序。高老师仔细看完此书电子稿后,顿觉此书非凡,欣然提笔写序。评论接下来,才针对《三世梦》以下几个特点进行了深入浅出地有的放矢地点评: 1、作者的家国情怀的创作主题。2、虚实关系的处理,纪实与虚构的巧妙结合。3、叙事特色:(1)展示过去;(2)细节挖掘;(3)叙事中加入当地风土人情和方言;(4)穿插“圣母冢”等历史传说。 二、抓住每篇作品特点来评析,决不雷同,决不千篇一律。 《浅论周大新<安魂>的对话性》抓住对话性的构成;《吕铮的长篇小说<赎罪无门>》体现的是构思的独特;《杨志军的长篇小说<西藏的战争>》紧紧扣住叙事结构不一般、语言结构独特;《常芳<第五战区>》凸显的是情节的混合构成;《梅林诗歌》的乡土气息;《修祥明<天上有一只鹰>》诗性的引进;《为什么我们依然纠结》善于从广阔生活中捕捉闪光点,迅捷传达一种意蕴;黄爱国小小说的清醒的艺术追求;孙杰小小说的细节选择和运用…… 高老师的这本著作,如果在以下几个方面微调一下,将更是锦上添花。如:篇目的排序可以细分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文集等,如梅林的诗歌等放在小小说的后边,李昂的中篇小说《杀夫》可以提到小小说前边;再起几个小标题,虽然俗套、呆板,但觉得清晰、一目了然;《简评<我的昙华林>》可以点出作者是谁。个人拙见,不当之处,万望高老师海涵!
最后,用一句话概括高老师的大作:《在纸上的诗意游走》是“点评文本特色,品味人生精彩”的大手笔! 【发表在2017年3月县作协出版的高军《在纸上的诗意游走》研讨会论文集《多声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