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阳都六友书画家之一
山东沂南人 沂南县书画院副院长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2008年《忠厚传家远》、《天问》,入选山东美协举办山东省第十三届美术新人新作展。
2008年国画获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全省文化廉政文化画展,获优秀奖。 2009年美术论文《现代工业用品在壁饰艺术中的运用》获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年度评选中三等奖。 2010年《天问之二》获山东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山东省第二届农村文化艺术节书画展三等奖。 2013年《留守》入选全国花鸟画邀请展。 2014年《年集》入选十二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区,获创作奖。 2015年《正月十五》获中共党史委、中国美协主办的“铁的新四军”红色记忆美术作品展优秀奖。
思如龟行 神游八荒 文/胡后彬
郭峰和我是大学同学。2001年入学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他在美术系,我在艺术学系。当时学校小,招生量也不大。专业课各有殊异,但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原理等大课均是同师相授。况宿舍都在同一楼层,串门子的时候也多,相知已久。
大学早期的宿舍在山师东路南首千佛山脚下,宿舍八人,郭峰的床铺在近阳台北侧的上铺。西侧有一个小小的书架,堆叠着各类专业书刊,杂且有序,插空放了毛边纸、笔墨若干,郭峰勤于笔耕,时有闲情便横涂竖抹,拿唾沫顺手粘在墙上,各家兄弟时有品评,或啧啧称赞、或争执一番,虽不胜魏晋风流,却也激扬文字。他的创作一以贯之,作品时有更新。更多时候,也待窗外朗月星辉随意点染,山风吹来,墨香一地,第二天便一切从新。他有着美术科班出身的各门类专业积淀,设计、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等均有涉猎,在传统专业的学习中得益于张一民、朱铭、潘鲁生、郭志光等老师,也得益于刘文建、于新生、孙民增等当代水墨的滋养。
2005年毕业后,郭峰回到沂南,入职画院。至今日,历数十余年,期间工作角色的变化,家庭生活的变迁,赋予了他现在更多的责任与担当。但闻窗外风雨,都付案头青山,在此期间幸遇艺术家戚岱华先生,戚先生早年便以丹青名重于阳都,为人谦和,为画严谨。初到画院时,唯见戚先生终日临帖,遂与之仿,初阶段手、臂酸楚,不得要领,曾几欲撂笔,碍于脸面或因自身固执,硬支过了最初的阶段,然至今端笔临帖,自然而然,再也放不下了。那时常拿的一册吴昌硕花鸟画日临两幅,一年将画册遍画数遍,石涛、八大皆临摹,自日出至夜深默默以面壁对之两载余,书写“叩禅”贴于画室,思索创作缓慢如龟行,但情怀已神游八方。 今语:死磕精神的写照。
在郭峰的创作日志里,曾有这样一段话:创作是劳累的,大脑无时不刻的发现、思考、沉淀。创作是个全力以赴的过程,也是对脑力体力的锻炼和摧残,每次的大型创作近结尾阶段时都会致使头发脱落一部分,人也几乎颓废。记得山工艺老校长张一民曾说:每件大作品的问世都会致使作者少活五年;吴冠中先生也以十月怀胎形容自己的作品;当地有个同仁也曾说在画着画时,有时会突然大哭一场。他们说的一点都不过分,这里面的艰辛只有自己清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近几年的全国几次大型展览给予他客观而中肯的回报,屡获奖次更彰显了他作为青年艺术家卓然独立的品格。他在现实主义的思维中游荡,以苦行僧的角色上演着一段又一段的行程。在路上,有人结伴而行,有人擦肩而过。不管是黄钟大吕,还是良师益友;不管是间接,还是直接;通过耳闻、目察都择其善而用之。
就这样,画画,画画,日复一日。
就这样,在路上……
丙申谷雨后,胡后彬于书圣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