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冉 于 2015-2-17 21:30 编辑
他 们 ————致那些热爱诗歌的人们
今天傍晚,或许没有晴日的落日余晖。谁知道呢?我的思绪被其他的一些事情牵引。我在行走,是的,一直以来这都是我最喜欢的出没方式。热衷程度不亚于袋鼠喜欢跳,壁虎攀爬墙角。我总是喜欢一些简单的事物,所以在时光的书页里我所能记住的往往是一些单纯的情节。 我想到了最近半年接触到的一些人,准确的说是一些诗人。 呵!接触他们不需要与他们面对面,他们会唱歌,是的,他们的歌声很辽远也很特别。他们在用诗行唱歌,只要你愿意听,只要你用心听,你会发觉这些歌声总是很美,美的让人心灵震颤,甚至流泪。你的心会自觉不自觉得被这些声音牵引,并尝试着靠近他们。他们的心灵从不设防,他们的心灵没有人们惯有的铁丝网和高墙。人间最原始和质朴的东西在他们身上隐现,仔细看去,在时光里会泛着幽幽地白光。 我想可能他们会是一群雪的孩子吧,如若不然,他们的真和善该怎么解释呢? 每每在心情灰暗或抑郁时,他们的诗总是一阵带着鲜草味儿的风让心园重现绿意。这样的文字背后会有着怎样的人生呢? 不肯流于世俗或者说在尝试着用诗歌抵御世俗是我对他们的理解。当我们渐渐长大,走的越来越远,经历的和懂得的越来越多,思想所谓愈来愈成熟的时候,灵魂却是愈迷茫和渴望回归的时候。我想,这可能是每个人的隐秘体验。对简单和真实的追求构筑了人类的善。这时,一些人选择把这些原始的植物留存下来,并施以阳光和雨露,让它在红尘的风里生命依然。于是这些人被称作诗人,诗以氧气的方式存活了下来。 不能不说我是佩服他们的。选择与诗为伴毕竟是需要勇气和坚守的。素有“童话诗人”之称的顾城,为了让自己不被俗世污染于新西兰一个小岛上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当然这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更多的人是兼顾了社会责任与心灵呼唤双重需要的。在我看来或许后者更值得钦佩。记得之前在一次文化聚会中一位诗人朋友提到,写诗的人要默默承受许多:包括旁人的不解和冷言冷语。当时对这句话也是似懂非懂。如今想来,这何尝不是从另一个角度勾画出的诗人生存状态呢?多一份理解可能是诗人最想说的。 一声尖锐的车鸣刺破思绪,暮色已沉。看着熙来攘往的车流和不断排放的尾气,我竟渐渐迷失在夜色里。 不知诗人眼中的夜又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201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