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论坛

 找回密码
 停止注册
搜索
查看: 2989|回复: 3

青岛市北区作家协会沂南采风作品(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30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本帖最后由 秋雨梧桐 于 2014-8-30 17:01 编辑

青岛市北区作家协会沂南采风作品(二)(2014-08-21 11:31:04) 转载

感受红嫂故乡的魂魄   马世柱
伟大与平凡只隔着一颗心的距离(外二首)  绿荷听雨(刘淑琴)
一群人,一座山,一座丰碑
    ——走进红嫂纪念馆    剑指南天(张海滨)
走进红色沂南    李  岩
血染的崮顶    李  


感受红嫂故乡的魂魄
马世柱
在市北作协傅小红副主席的召集下,7月19日,我有幸作为市北作协理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参加了“青岛市市北区作家协会与临沂市沂南县作家协会缔结友好协会签字仪式”,随后与市北作协的同志们一行赴革命老区参观采风,接受一次鲜活的党课教育。
七月流火,此刻,34摄氏度的高温与心中火热聚集到了一起,我们一行顾不上旅途劳顿和太阳的炙热,径直向村中走去,急切地去感受这片沃土的魂魄。
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还没进村就听见远处传来悠扬的《沂蒙颂》主题曲,远远望去,村头城楼上“马牧池”三个字尽收眼底。来到村中,用石块垒砌的房屋非常地简陋,原始的风貌让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年代。据导游介绍,这里的村民相应政府号召已整体搬迁,在附近建立新村他们现在过着幸福的生活。这里的老宅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基地予以保留,让人们参观。许多影片公司拍战争题材影片经常来这里取景。
一进村,这里的石刻雕塑,让人即刻浮现出沂蒙红嫂,不顾生命危险抢救革命战士的身影。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当年沂蒙红嫂忠于国家和民族大义的故事。众所周知,战场自古是男人的拼杀,于是,“战争让女人走开”便成了一句名言,常常被人们引用。但是六十年前,在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沂蒙女儿却肩并着肩手挽着手向战争走来,她们把对父母的爱化作了对党和人民子弟兵的爱,化作了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爱,她们用柔弱的肩膀和男人们一起支撑起了战争的胜利,支撑起了共和国的晴空,为共和国的诞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红嫂”这个闪光的名字是历史给予沂蒙女性的馈赠,也是让后代儿孙自豪瞻仰的荣耀。在展览室里一块红色的展板上写着迟浩田上将的话语:“孟良崮战役取得的伟大胜利,是和沂蒙人们的倾力支援分不开的,我在沂蒙山区五次负伤,是红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参观中我们看实物、听讲解,沂蒙红嫂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故事实景雕塑历历在目,在有着几千年“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国度里,这样的壮举不亚于殉道者浇油自焚。据介绍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年仅13岁的八路军战士庄新民负伤后,被马牧池乡(属山东省沂南县)横河村的哑女明德英发现。在庄新民昏迷不醒时,明德英用乳汁将其救活。鬼子来搜村时,明德英与丈夫李开田把庄新民当作自己的儿子躲过一难。据说舞剧《沂蒙颂》中的情节,就是根据她的事迹改编的。她是一个耳聋口哑的看坟墓妇女,佝偻着身子,绝没有舞台上红嫂娇美的身姿,然而就是这位普通的妇女,在战争年代两次冒着生命危险救助我官兵。解放后她又把自己的儿子、女儿和孙子送到了部队,她一生生活清苦,从没有向党要求过什么,临终之际,她没有遗产可以留给后代,只有家里悬挂着的那些锦旗向人们讲述着她不平凡的一生。
以前我们所知的红嫂故事甚少,然而今天通过参观让我了解了更多的红嫂人物,更多的红嫂故事,内心的感触更深。参观中讲解员深情地说:“在沂蒙山区,女英雄每村都有十个八个。从一天宁肯失去两个女儿也决不泄密的唐红玉到精心抚养革命后代的尹德美;从把四个儿女送上战场的王富荣到全身心伺候伤员的祖秀美;从在敌人面前高喊“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的叶玉兰到在全村参军动员大会上高喊“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的梁怀玉;从为掩护首长和战士誓死保卫党的机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焕玉到站在冰冷的河水中用肩膀扛起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火线桥”的32名沂蒙女性……真是数不胜数。
1947年5月,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的炮声在沂蒙山区打响了,当时国民党共投入五个军45万兵力,我华东野战军及友军才不过27万人,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能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援成了决定这场战役胜负的关键。可敬的沂蒙红嫂,战争,并没有使你们走开,为了革命的胜利,红嫂们付出了多少情和爱,付出了多少汗与血。胡玉萍妈妈就是支前拥军中的一位。而这一切,在任何军事沙盘和地图上是绝对看不到的,你们只是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奉献,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愈加感到沂蒙红嫂的可敬和伟大。
参观结束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红嫂的故事给我上了红色教育生动的一课,踏上归途,当年那些可歌可泣的红嫂故事将铭刻在记忆中永远激励自己前行。


伟大与平凡只隔着一颗心的距离(外二首)

绿荷听雨(刘淑琴)

作为母亲
用乳汁喂养自己的孩儿
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情

成为战士
抛头颅洒热血保家卫国
又是多么勇往直前的决定
  
沂蒙山牧马池
一件在明德英眼中最普通的
事情却让后人肃然起敬

铁蹄沦陷 三光政策
面对嗜血的豺狼
好红嫂舍生忘死

危急时刻用自己的
乳汁救活年轻的生命
用大爱传播抗日的火种

平凡如一棵不屈的小草
任凭狂风横扫暴雨之后
依然撑起一片绿荫

普通亦如一枚坚韧的石子
轰隆隆的火车驶过
依然沉默不语

明妈妈您就是 那株顽强的草
那枚隐藏在铁轨中的石子

平凡成就伟大
只隔着一颗心的距离  

那一刻 你离我很近 却又那么远

有这么一段时间
我跟着地导游走
离你很近
  
那时太阳从晌午歪门走到日头西门
短短的一个时辰生命有了间隙
炙热的阳光穿透乌云投射下来
  
沉寂的石碾子晒得滚烫
寂寞的轱辘霜打了似的
一动不动时间仿佛停滞

我像从水中捞出来一样
吃力地抬腿迈过一个个门槛
游走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


笑吟吟的红嫂
不苟言笑的将帅
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迎面扑来

不怕流血牺牲的战士
不畏艰难险阻的女子
在危急时刻想的都不是自己

总是那么惊心动魄
总还那么感天动地
想扯着嗓子喊一声
我爱你
却又那么远

三叠泉边 杨柳拂面 吹乱了谁的忧伤


我不说你小桥流水
也不说你梅竹幽境

只说你接二连三的乡愁
如何居临清流翠色欲滴

稚嫩的黄雀隐藏在竹林深处
疏竹筛月对影数繁星 只应天上有

一叠饮水二叠淘米 三叠洗衣
三生有缘晤竹泉恍闻冰泉与竹语

坐在门口石凳上的老人今安在
那个淘气的孙儿在哪里

杨柳拂面曲水流觞
谁的梦在这里被轻轻唤起


ps: 绿荷听雨(刘淑琴)  2014年7月18日初伏第一天,笔者随市北作协到沂南采风有感。


一群人,一座山,一座丰碑
——走进红嫂纪念馆
作者:剑指南天(张海滨)

   这是一个山里的山村,一条山路绕山而建,石板巷顺着山势,幽深曲折,小巷两旁是石头砌成的老屋。石板路,石头墙,石头院,茅草房,浅浅的灰色记录了百年古村的历史沧桑。走进常山村,并不是因为作为商业的影视外景地。在这里,能触动心灵的不仅是原生态的古村落风貌。因为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着在战争年代沂蒙人无私的奉献精神。这里的老石屋经历过炮火纷飞的年代,见证过沂蒙军民得鱼水之情,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的故事。
   这里是两战圣地,红色沂蒙。这里的人民为了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这里是红嫂的故乡,是山东地区抗日战争时期的小延安,在那红色年代,数不清的小人物为了新中国的胜利,默默的奉献了自己:“沂蒙母亲”王换于,在日寇狂扫荡的年代里,是她安全掩护了27位首长和烈士的孩子。红嫂明德英,是她用圣洁的乳汁抢救了战士的生命。圣洁的母爱,用乳汁化甘泉,装造了生命的奇迹;梁怀玉,把少女的真情献给了上战场的八路军......“一口饭,做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故事,听了令人振聋发聩。
   导游的解说让人热泪盈眶,“他们为了人民打天下,我们为什么不能为他们搭一座桥?”在冰冷的河水中,是李桂英,是她和姐妹们用柔弱的肩膀架起了了一座人桥,那是一座通往胜利的桥。陈毅元帅说,他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迟浩田将军来寻找当年救过他的红嫂,大娘们说“大兄弟哟,那个年代是应该做的事,你还寻个啥呢?俺们这般年纪的人,谁都做过这样的事!”多么质朴的言语、多么淡泊的心态啊!是多么深厚的爱党情怀与人性真善之美!是“红嫂”们汗水、乳汁和鲜血喂养了革命。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常山村仍然保持着那时的风貌,就地取材的石板路,茅草屋。小巷还是那小巷,石头屋还是原来的石头屋。石头物的茅草顶还是那样亲切,小巷还像几十年前那样曲折幽深,让人们不知不觉进入了上个世纪。发生在那里的一场战斗,改变了中国的格局。又是那里的人民和全中国的人民一起,用小车推出了一个共和国。在当今,重温战争年的军民鱼水之情,同仇敌忾,共同为了信仰甘愿牺牲的的精神,有重要积极的意义。是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人民军队的无比热爱。红嫂精神的震撼,能荡涤人们心灵。
   蒙山高,沂水长。“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我觉得,沂蒙山,并不是哪一座准确的山,而是一个代名词,是一座时代的丰碑。


作者:剑指南天(张海滨)

走进红色沂南
李岩

这是一个
令人肃然起敬的
红色革命老区
为了全民族利益
军民一心
毅然决然
筑起了
抗击日寇铁蹄
的铜墙铁壁
面临轰炸、杀戮、掠夺……
英雄的
沂南人民啊
铮铮铁骨
巍然屹立

为了新中国的胜利
炮火硝烟中
车轮滚滚向前
最难忘哟
年轻的母亲
——红嫂
用乳汁
唤回垂危士兵的
宝贵生命
英勇的战士们
用鲜血
报答母亲的慈爱

当进军的号角
雄伟吹响
沂南妇女的身躯
迅即铸成
冰冷河水里——
通往胜利的
血肉人桥
士兵与乡亲
凝结成
最为雄壮的——
钢铁长城

顿时,面对昔日战争
我仿佛彻悟:
人民的战争靠人民
正义的人性
终归会战胜邪恶
打江山人民是靠山
保江山人民是后盾
执政为民
取信于民
才会
铁打的江山
红色不变!

2014-7-21


血染的崮顶
李  岩

60多年前
孟良崮上的山石
曾血染上
鲜红的颜色
那是烈士的赤诚
点染了山的火焰
为了幸福
的今天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
血染了山川

今天,山川
已改变了模样
可昔日惨烈
抹不去
我心头的
深深的思考:
坦诚相见
取信于民
是不是能避免
相煎的杀戮……

2014-7-22


沂蒙神韵
王立明


永远的新娘

把豆蔻年华与中国革命紧紧相连
不是爱却为了爱
苦苦等待10
盼回一张没有生命气息的烈士证
不幸中您享受到了幸福
家国情怀系一身
尽孝报国了然心
人间大爱谁堪比
为了爱
甘当了一生新娘
87当成17
应当是幸福的心态
您却全然皆无
可您却又无比幸福
因为您读懂了荣誉的重量
您抱定没有荣誉的生命
如同没有魂灵的躯壳
从此您笑傲凡俗
从此您化作永恒

门板桥

您把再平凡不过的门板
幻化为英雄桥梁
您把血肉身躯
幻化为革命神魂
透过国共内战硝烟
您看到了正义的旗帜
闻知攻打虎狼的队伍
唯有越过沂河
才能赢得胜利
您用胆略迎接一场亘古无双的挑战
您用机敏明证中国百姓的智慧
谁说造桥还需要备料
沂蒙红嫂不信此道
门板和女人
世界最好的桥材
姐妹们下河准备
一声令下
奇迹一蹴诞生
瞬间成就威武的钢铁之旅
淮海战役的胜利
小车之外数门板
40分钟的坚守
牺牲一世的女人荣位
不能做妈妈的苦恼
岂能盖过助推革命的荣光
从此她们与门板桥一样
化作耀人的永恒
解放战争的史实
有它与她们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嫂群体的雕像
深深地印刻在了农家的门板之上
从此
曾经破旧的门板
与主人同体嬗变为美丽的中国风景
从此
中国革命史有了永磨不掉的红嫂记忆
从此
世代传承着沂蒙红嫂的故事
传承着沂蒙精神
沂蒙红嫂不朽!


转自《阳都文学》杂志https://blog.sina.com.cn/u/3850637420

发表于 2014-8-30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来自: 中国北京
好诗与好文,读了更加为自己是沂南人而自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让沂南走出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7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来自: 中国山东临沂
{:soso_e17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停止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违法违规信息举报:邮箱:4100674@qq.com|沂南论坛

GMT+8, 2024-11-24 06:30 , Processed in 0.10379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