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 发表于 2024-3-23 11:35

民间故事《一碑担三孔》

本帖最后由 沂蒙山小调 于 2024-3-23 11:37 编辑

  一碑担三孔
  乾隆年间,沂州知府翟云起接下一道圣旨,要他在所辖区域的莲花湖上,修造一座一百单三孔的大桥,所需费用由当地自行筹集,不过将免征莲花湖地方三年赋税。
  原来,不久前乾隆南巡,携众妃游玩方圆十八里的莲花湖时,一名心爱的妃子在湖心滩上小解,不小心坠湖溺水而亡。乾隆非常悲痛,为追悼爱妃,避免以后再有人再有人因无桥上岸而坠湖,他当即命令随行官员勘察丈量,计算出要修的桥不多不少正好是一百单三孔,于是下旨修桥。
  翟知府掂量着圣旨,琢磨开了应该如何修造这座皇桥。明白人都知道,修桥铺路之类的官差,是多少人做梦都想捞到手的发财良机。要在以往,自己定会兢兢业业地不辱使命,办好这件事情,可自己转眼就到了告老还乡的年龄,一生为官,只落了个两袖清风的虚名,再想想同僚们花钱如流水的模样,实在是心有不甘。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这一回他可不能再让白花花的银子从手边流过了。他吩咐手下,到处传送修造皇桥的消息,自己则不动声色地等着愿者上钩的大鱼。
  这修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沂州大奸商王贯同的耳朵里了。他精明的脑筋转了几转,马上想到这是一桩只赚不折的肥差,光那征集的钱粮,就能值个十万八万两的银子,要是再来个偷工减料,赚得银子会更多,关键是怎样把修桥的差使揽到手呢?
  王贯同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他想到了府衙师爷。两杯酒下肚,师爷胸有成竹地发了话:“酒色财气,人皆好之,虽然知府大人清名在外,可那是从前,如今老头子就要回家养老了,能两手空空离开吗?你只需如此这般、、、、、、”说完比划了一个银子的手势。
  事不宜迟!当天晚上,王贯同就怀揣五千两银票,悄悄来到了翟知府的府内。翟知府一阵暗喜,表面上却一板正经地说:“王老板,这次修的可是皇桥,来不得半点儿戏,你敢接手吗?”王贯同大包大揽地表态说:“知府大人,在下要修就修皇桥,要是别的桥,俺还不想接呢!大人尽管放心,在下一定不负圣意,一定为您增光添彩!”说着从怀中掏出银票,朝桌上一放:“一点小意思,请大人买碗茶喝!”王贯同说完,好象没事儿人一样,起身告辞而去。
  过了两天,王贯同还没等到翟知府的回信,就想这个酸老头子,五千两银子也该让他动心了,难道还有别的原因?他连忙又请来那位师爷,请求再给指点一下。师爷故作神秘地伸出一个指头,说要想修造皇桥,哪能那么便宜,起码得这个数!王贯同只好又揣上五千两银票,登门给翟知府送去,翟知府这时才露出了一点笑模样。
  王贯同揽下修桥的差使后,串通府衙和县衙的几个狐朋狗友,打着皇上的招牌,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征收的钱粮数比圣旨规定的超了一倍还多,然后私吞瓜分了。
  从接修桥圣旨到现在,几个月过去了,只见王贯同筹粮筹银,没见他修桥,就督促王贯同赶快动工,王贯同解释说:“现在已是冬天,无法开工,等到明年一开春,马上修桥,保证耽误不了工期!”
  王贯同准备修桥了,可桥怎么修呢?王贯同早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吩咐工匠们,在采莲湖边的一条小沟中,垒了两个石墩当桥腿,桥腿上头盖上一块长条石碑当桥面,石碑两头压着两边的沟沿,还煞有介事地在石碑两边刻上“御敕”二字,一座皇桥就算修成了。
  王贯同面见翟知府,说桥修得又好又快,提前完工。翟知府很高兴,就亲自到现场察看,这一看不要紧,他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王贯同修了一座三五步就能跨过去的小石桥。翟知府喝问王贯同是怎么回事,王贯同不慌不忙地回答说:“皇上不就是让修一座这样的桥吗?你看这桥上面铺着一块长条碑,下面有两个桥墩三个桥洞,不正是‘一碑担三孔’吗?这正合圣意呀!”翟知府明知王贯同是在强词夺理,曲解圣意,但修桥的期限就要到了,再重修肯定是来不及了,误了工期也是要犯欺君之罪的,就硬着头皮向皇上复了旨:莲花湖一百单三孔大桥,按时竣工!
  乾隆皇帝因爱妃死于莲花湖,对修桥一事一直念念不忘,他特派官员前来复查,结果发现了王贯同的掉包计。所派官员不敢隐瞒,回京向乾隆皇帝作了禀报。乾隆闻听此事怒发冲冠,立刻降旨:将王贯同这个瞒天过海、祸害百姓的大骗子,腰斩三截!不知为什么,竞没有问翟知府的罪,翟知府仍然官居原职。
  王贯同锒铛入狱,等待行刑之日。这时,王贯同的家人又故伎重演,送来两万两的银票,苦苦哀求翟知府刀下留人,饶过王贯同。翟知府脑子里翻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留吧实在是诱人;留下吧这等通天大案又怎能扭转?可不“扭转”,自己受贿之事还不得露了馅儿?他让王府家人暂回,静候他的消息。
  翟知府手捧圣旨仔细地端详了起来,一番苦思冥想之后,他的目光落在圣旨中那个“大骗子”的“骗”上,哎,骗子与辫子的读音相近嘛!他想沂州府内就只有自己有资格能看圣旨,沂州府的地盘上也就只有自己说了算,虽然是王法大如天,可巧妙地犯一回也许能有个万幸,事到如今,也只能硬着头皮这么干了。再说这时候乾隆爷忙于要事,哪还顾得上这等小事?万一追查起来再说,索性打定了收下银票准备放人的主意。
  在监斩王贯同那天,翟知府把圣旨上“将王贯同这个瞒天过海、祸害百姓的大骗子腰斩三截”读成了“将王贯同这个瞒天过海、祸害百姓的大辫子腰斩三截”,本来漏洞百出,可也无人敢出来质问,结果斩了辫子没斩人,把王贯同悄悄地放跑了。他在向乾隆皇帝复旨时说:“已将王贯同遵旨行刑!”乾隆信以为真,恰值事务缠身,竞没再追查此事,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可这座“一碑担三孔”的小石桥,多少年后还有个轮廓趴在那里。

  (原载《民间故事》2007-12)


沂蒙山小调 发表于 2024-3-23 11:38

皇命难违也敢违。

沂蒙山小调 发表于 2024-4-2 06:07

天大的王法有犯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间故事《一碑担三孔》